山药

山药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山药
拼音拼读
shān yào
药材别名
淮山、山药蛋、山薯
英文名称
Chinese yam
功效分类
补气药
药用部分
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根茎。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缠绕草本。根茎直立,圆柱状,肉质肥厚,长可达1米,直径2~7厘米,外皮灰褐色,有多数须根,质脆,断面白色,有粘性。茎右旋,细长,常带紫色,有纵沟纹。叶互生,至中部以上对生,叶腋常有珠芽(零余子),叶片形状多变,三角状卵形至三角状广卵形,通常3裂,基部戟状心形,叶脉7~9条,基出。花极小,单性异株,穗状花序,雄花序直立,花序轴多曲折,雌花序下垂;花被片6,背面被棕色毛,并散有紫褐色腺点,雄花有雄蕊6枚。蒴果表面被白色粉状物。种子具褐色翅。花期6~8月,果期8~10月。
产地分布
生于向阳山坡林边或灌丛中,常有栽培。主产河南、陕西等地。
采收加工
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用硫黄熏后干燥,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用硫黄熏后,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
药材性状
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15~30厘米,直径1.5~6厘米。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沟、纵皱纹及须根痕,偶有浅棕色外皮残留。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淡、微酸,嚼之发粘。光山药圆柱形,两端平齐,长9~18厘米,直径1.5~3厘米。表面光滑,白色或黄白色。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归脾经、肺经、肾经。
功效作用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临床应用
用量15~30克,内服煎汤。用治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等。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治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试验结果表明,有促进骨折愈合,降血糖,增强免疫功能,增强消化系统功能等作用。
化学成分
含多巴胺、山药碱、槭素Ⅱ、豆固醇、胆甾醇、盐酸山药碱、麦角甾醇、奎宁酸、菜油甾醇、胆固醇、薯蓣皂苷元、尿囊素、菜油固醇、二十六酸、β-谷甾醇;另含游离氨基酸,淀粉、鞣质、粘液质、糖蛋白、多酚氧化酶等成分。
使用禁忌
湿盛中满或有实邪、积滞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脾胃虚弱,不思进饮食:山药、白术各30克,人参0.7克。上三味,捣罗为细末,煮白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温米饮下。(《圣济总录》山芋丸)
②治湿热虚泻:山药、苍术等分,饭丸,米饮服。(《濒湖经验方》)
③治痰气喘急:山药捣烂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匀,顿热饮之。(《简便单方》)
④治肿毒:山药、蓖麻子、糯米为一处,水浸研为泥,敷肿处。(《普济方》)
⑤治冻疮:山药少许,于新瓦上磨为泥,涂疮口上。(《儒门事亲》)
相关中药材推荐

八角枫 bā jiǎo fēng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散瘀止痛。属活血化瘀药下属中的活血止痛药。

泽泻 zé xiè
利小便、清湿热。属利水渗湿药下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浮萍 fú píng
宣散风热、透疹、利尿。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琥珀 hǔ pò
镇惊安神、散瘀止血、利水通淋、去翳明目。属安神药下属分类的重镇安神药。

枇杷叶 pí pá yè
清肺止咳、降逆止呕。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中的止咳平喘药。

白前 bái qián
降气、消痰、止咳。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桑螵蛸 sāng piāo xiāo
益肾固精,缩尿,止浊。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精缩尿止带药。

赤石脂 chì shí zhī
涩肠、止血、生肌、敛疮。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敛肺涩肠药。

藏菖蒲 cáng chāng pú
温胃,消炎止痛。属消食药。

番石榴叶 fān shí liú yè
燥湿健脾、清热解毒、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属清热药下属中的清热燥湿药。